联系电话

  400-0092-120

节假日不休就诊时间

08:00-17:30

眼科科普

糖尿病视网膜病变


更新时间:2025-08-28 本文编辑:河北省红十字基金会医院


12-250RQ04111S9.png

糖尿病视网膜病变(DR)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,根据眼底变化分为非增殖期(NPDR)和增殖期(PDR),治疗需结合分期采取血糖控制、激光、药物或手术干预。

一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分期

1. 非增殖期(NPDR)

轻度NPDR:仅出现少量微血管瘤(眼底红点),无自觉症状。

中度NPDR:微血管瘤增多,伴随点状出血或硬性渗出(黄白色斑点)。

重度NPDR:出现“4-2-1”体征(某一象限内≥20处出血点,或静脉串珠样改变,或广泛视网膜微血管异常),提示可能进展为增殖期。

2. 增殖期(PDR)

早期PDR:新生血管形成(脆弱易出血),可能伴视网膜前出血或玻璃体积血。

晚期PDR:纤维增生膜收缩引发牵拉性视网膜脱离,或新生血管性青光眼,视力严重受损。

二、治疗原则与方案

1. 基础治疗:控制血糖、血压和血脂

血糖:糖化血红蛋白(HbA1c)控制在7%以下,波动需平稳。

血压:目标≤130/80 mmHg,减少血管损伤风险。

血脂:低密度脂蛋白(LDL-C)<2.6 mmol/L,延缓病情进展。

2. 针对性治疗

非增殖期

轻度-中度NPDR:每6-12个月随访,重点关注血糖管理。

重度NPDR:需缩短随访间隔(3-6个月),可提前进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(PRP),封闭渗漏血管,降低PDR风险。

增殖期

抗VEGF药物(如雷珠单抗、阿柏西普):玻璃体注射,抑制新生血管生长,改善黄斑水肿。

全视网膜激光光凝(PRP):减少缺血区域,阻止新生血管增生。

玻璃体切除术:适用于玻璃体积血不吸收、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或黄斑移位者。

3. 合并症处理

黄斑水肿:抗VEGF药物联合激素(如曲安奈德)注射;若无效,可尝试激光治疗。

新生血管性青光眼:药物降眼压联合抗VEGF治疗,必要时行滤过手术。

三、随访与管理

非增殖期:每年1-2次散瞳眼底检查,重度NPDR每3-6个月复查。

增殖期:治疗后每1-3个月评估眼底,监测新生血管复发或并发症。

患者教育:强调戒烟、定期监测血糖及眼底,避免剧烈运动(防出血)。

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预后与早期干预密切相关,规范治疗可延缓视力丧失,但需终身随访,避免自行停药或中断复查。


文字 | 中医眼科